一、直面沉疴:历史遗留矿山越界问题的治理背景?
作为矿产资源大省,贵州在长期矿产开发过程中,受早期监管体系不完善、开采规划不规范等因素影响,积累了一批历史遗留矿山越界问题。这类问题不仅破坏区域生态环境,导致植被损毁、水土流失等隐患,还可能引发矿权纠纷、资源浪费等连锁反应,成为制约当地矿业绿色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的 “绊脚石”。?
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与矿产资源规范管理的要求不断提升,以及贵州推进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战略的深入实施,破解历史遗留矿山越界难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此前,由于部分矿山开采时间久远、原始资料缺失、责任主体模糊等原因,治理工作面临排查难、界定难、整改难的多重挑战,亟需一套系统性、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二、多维发力:构建全链条治理攻坚体系?
为有效破解这一历史遗留问题,贵州近年来加大统筹力度,从排查、监管、整改、长效机制建设等多个维度入手,构建起全链条治理攻坚体系,推动越界矿山问题逐步化解。?
(一)精准排查:摸清问题底数?
贵州首先组织自然资源、生态环保、应急管理等多部门联合开展专项排查行动,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实地勘测等技术手段,对全省历史遗留矿山进行 “拉网式” 核查。通过比对矿权登记范围、开采许可文件与实际开采区域,精准界定越界开采的矿山数量、越界范围、生态破坏程度及责任主体,建立 “一矿一档” 台账,为后续治理提供精准数据支撑。针对资料缺失的老旧矿山,通过走访历史从业者、查阅地方档案等方式,最大限度还原开采历史,明确治理责任边界。?
(二)分类整改:靶向推进问题化解?
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贵州根据矿山越界情况、生态损害程度及现有条件,实施分类整改策略:?
对仍具备开采条件且责任主体明确的矿山,要求其限期编制整改方案,通过退回合法开采范围、修复越界区域生态等措施完成整改,整改验收合格后方可恢复生产;?
对已停止开采但存在越界遗留问题的矿山,由地方政府牵头组织生态修复,通过覆土绿化、恢复植被、治理地质灾害等方式,逐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对涉及矿权纠纷的越界矿山,优先通过协商、调解等方式化解矛盾,明确各方责任后再推进整改工作,确保治理过程平稳有序。?
(三)强化监管:严防问题反弹?
为避免越界问题反复,贵州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一方面,利用智慧矿山监管平台,实时监控矿山开采动态,对越界开采行为做到 “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理”;另一方面,加强对矿山企业的政策宣传与合规指导,定期组织矿山负责人开展法律法规培训,提升企业规范开采意识。同时,畅通群众监督举报渠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矿山监管,形成 “政府监管 + 企业自律 + 社会监督” 的多元监管格局。?
三、治理成效:生态与发展协同向好?
经过持续攻坚,贵州历史遗留矿山越界问题治理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省已完成多数重点区域历史遗留越界矿山的排查与整改工作,累计修复越界开采区域生态面积数千亩,有效遏制了因越界开采导致的生态破坏势头。部分整改完成的矿山,不仅恢复了合法开采秩序,还通过发展绿色矿业,实现了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协同推进。?
在治理过程中,贵州还探索出 “生态修复 + 产业融合” 的新模式。例如,对部分生态修复后的矿山区域,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产业,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四、长效保障:筑牢矿业绿色发展根基?
为巩固治理成果,贵州进一步完善制度保障体系:一方面,修订完善矿产资源管理相关法规,明确矿山开采边界管理、生态修复责任等内容,为规范矿山开发提供法律依据;另一方面,将矿山越界治理成效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压实地方治理责任,确保治理工作长效推进。?
未来,贵州将继续深化历史遗留矿山问题治理,同时加强源头管控,在新建矿山审批、现有矿山扩能等环节严格把关,从根本上减少越界问题产生,推动全省矿业向绿色化、规范化、可持续化方向发展,为建设生态文明强省奠定坚实基础。
来源 矿业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