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矿企抢滩低空经济:“空中材料战” 已打响,谁能抢占先机?
发布时间:
2025-10-20
  浏览次数:
6
0.1 毫米的博弈:金属矿企的低空经济突围战
这场关乎未来发展权的材料战争才刚刚拉开序幕,而最终的胜利者将锁定新兴产业的主导地位。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引擎正驱动着一场材料革命加速演进 ——2024 年 “低空经济” 首次跻身政府工作报告,2025 年相关表述升级为 “培育壮大”,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与此同时,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物流无人机等终端产品量产破局,共同将航空级材料推向市场热潮的风口。
清晨 6 点的河北涿州,某龙头矿业制造基地的熔铸车间已热浪滚滚。3 米高的熔炉喷吐着蓝色火焰,900 摄氏度高温下的铝水剧烈沸腾,工人们正忙着将银光闪烁的航空铝锭打包发运。在与车间张主任的微信视频连线中,记者清晰看到他平板电脑上一条加粗的红色订单:“EH216-S 型飞行器主梁框架,7 系铝合金,15 日内交付。”
“这是今年接到的第 37 个低空飞行器订单。去年这会儿,我们还在为传统工业铝材的订单愁眉不展。” 张主任的感慨道出了行业变迁。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2025 年低空经济铝材消费量预计突破 125 万吨,市场规模达 320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 36%。对金属矿企而言,这已不是 “是否转型” 的战略选择题,而是关乎生存的必答题。
在张主任身后,生产线 24 小时不停运转,等候提货的货车早已排到厂区门外。其所在铝业集团 2025 年 2 月数据显示,航空级铝锭报价已达 24200 元 / 吨,较 2023 年同期上涨 23%,需求却仍在激增。这样的场景正在全国金属矿企上演:截至 2025 年 10 月,云海金属 7 系铝合金薄壁型材生产线满负荷运转,南山铝业投资 12 亿元的智能工厂投产,将交货周期从 45 天压缩至 18 天,宝钛股份钛合金棒材订单已排至 2026 年第二季度。
“这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抓不住低空经济的材料机遇,十年后可能连现有市场份额都保不住。” 某央企矿业集团高管在战略会上的直言,道出了行业共识。这场由低空经济引爆的革命,正迫使传统金属矿企进行彻底的自我重塑。
巨头的豪赌:放弃 “今天的饭”,争抢 “明天的碗”
2025 年 1 月,上述央企集团总部会议室气氛凝重。战略发展部总经理展示的两条曲线形成刺眼对比:一条是传统工业铝材需求增速持续放缓,另一条是航空铝材需求爆发式增长。“最迟明年,7 系铝合金产能必须翻倍,否则将彻底失去低空经济入场券。” 他的话绝非危言耸听。
数据显示,物流无人机主打 6 系挤压铝型材,载人 eVTOL 则依赖高端 7 系铝合金。随着亿航智能、沃飞长空等企业量产落地,航空材料需求呈几何级增长。内部博弈随之爆发:董事会扩大会议上,主管传统业务的副总裁直言:“50 亿元扩建航空铝材产能,意味着削减传统产线,上万名工人安置成难题。” 主管创新的副总裁则抛出更严峻的现实:云海金属航空业务营收占比从 7% 飙升至 19%,南山铝业已锁定亿航等企业三年核心订单,不行动便会被边缘化。
三小时激烈讨论后,董事会最终拍板:投资 52 亿元改造三条传统生产线,将航空铝材产能提升至总产能的 40%。这意味着企业主动放弃部分低端市场,全力押注高端航空材料。
其他巨头也在同步调整航向:某金属龙头民企叫停两个建筑铝型材扩建项目,将资金全部投入与央企共建的 “轻量化联盟” 联合实验室,其开发的 7B50 铝合金通过添加微量钪元素,将薄壁件厚度从 1.2 毫米降至 0.8 毫米且强度不减,单架物流无人机可减重 8 千克;东部某民企铝业集团则更为激进,将 “年产 15 万吨新能源汽车用高端铝板带箔项目” 升级为 “年产 45 万吨智能化项目”,投资从 19.8 亿元增至 26.2 亿元,该决策在 2025 年 3 月 10 日的临时股东大会上高票通过。“传统业务是今天的饭,低空经济是明天的碗。” 董事长的解释道出了转型逻辑 —— 新能源汽车高端材料的轻量化、高强度技术积累,可直接反哺低空飞行器制造。
谈判桌交锋:从价格战到生态绑定
2025 年 6 月,深圳某五星级酒店会议室,江苏某金属矿企销售总监邹申博与头部无人机企业采购总监张玮的谈判已持续五小时。这既是价格拉锯战,更是技术标准的较量。
“每吨 2.2 万元是底线,湖南有家铝企报价仅 2.15 万元。” 张玮第三次重申立场。邹申博立刻回应:“他们的材料厚度 1.0 毫米,我们的是 0.8 毫米。用我们的材料,贵公司新机可减重 3.5 千克,续航提升 12%。” 见张玮沉默,他补充道:“这笔账您比我更清楚。” 张玮的团队随即展开现场测算。
谈判的另一焦点是国际认证 —— 无人机企业要求材料通过美国航空航天协会与欧洲航空安全局双重认证,而邹申博所在企业目前仅获国内认证。最终,邹申博亮出底牌:企业可承担认证费用,但对方需承诺三年采购不低于 5000 吨。双方最终达成协议,共同承担认证费用,锁定长期供货关系。
这样的博弈每天都在重构供应链生态。南山铝业之所以能锁定长期订单,关键在于其打造的 “材料 - 设计 - 制造” 协同开发模式 —— 不仅供应高端铝材,更深度参与客户产品设计阶段,这种定制化服务成为竞争利器。正如南山铝业高管所言,其服务波音、空客的航空制造经验,为切入低空经济领域奠定了天然优势。
更具战略眼光的布局已然展开:五矿集团联合国轩高科、比亚迪成立中冶新能源,投资 40 余亿元建设年产 8 万吨高镍三元前驱体项目,构建从矿产到电池的全产业链,为低空飞行器动力系统提供核心支撑。
技术生死线:0.1 毫米背后的极致追求
10 月 13 日,江苏南京某金属矿企研发中心,高级工程师赵建正通过显微镜观察 0.8 毫米厚的铝合金试样。这已是团队第 43 次调整配方。“减重 0.1 毫米,强度提升 10%—— 这就是谈判桌上的底气。” 他对团队成员说。
低空飞行器对重量的苛刻要求,正驱动材料技术向极致突破。航空级材料需同时满足轻量化、高强度、耐腐蚀等多重标准,而传统工业材料往往难以兼顾。赵建团队的突破源于钪元素的创新应用:这种价格是铝数千倍的稀有金属,能让铝合金在超薄状态下保持优异力学性能,但难点在于均匀分布与成本控制。历经 18 个月攻关,他们将钪元素添加量锁定在 0.15% 的最佳比例 —— 这一比例使材料成本增加 30%,性能却提升 50%。
类似的技术攻坚在全行业上演:某上市公司研发团队攻克钛合金疲劳寿命难题,通过微观组织调控,将钛合金 600 摄氏度高温稳定性提升 8%,成功打入三家头部 eVTOL 供应链;西部超导则聚焦钛合金纯净度,第三代制备工艺将杂质含量从百万分之五十降至二十以下,斩获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称号。这些突破背后,是航空级金属材料对屈服强度、断裂韧性、疲劳性能等核心指标的极致追求。
转型阵痛与破局之路
尽管前景广阔,金属矿企的转型之路布满荆棘。认证壁垒首当其冲 —— 某钛材企业高管透露:“新型航空材料认证平均需 24 个月,费用数千万元。有客户因等不及,最终选择进口材料。”
人才短缺同样棘手。“百万年薪也招不到合适的航空材料工程师。” 邹申博坦言,既懂金属材料又通航空工程的复合型人才极度稀缺。工信部数据显示,至 2025 年航天航空装备领域人才缺口将达 47.5 万人,航空材料领域供需失衡尤为突出。
巨额投入与回报周期长则考验企业耐力。邹申博所在企业印尼项目投资超 20 亿元,前述央企专项计划耗资超 50 亿元,且短期内难见收益。“资本市场虽看好低空经济,但最终要看财务报表。三年不实现规模化收益,资金链将承压。” 该央企投资部门经理坦言。更值得警惕的是供应链风险:钪等核心原料全球产量集中于少数国家,地缘政治波动可能引发供应危机,企业虽在寻找替代方案,短期内仍难摆脱进口依赖。
面对挑战,行业正探索多元破局路径。中国铝业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建 “轻量化材料联合实验室”,让材料科学家与航空工程师从设计阶段便协同工作,实现材料与产品的精准匹配。“单打独斗的时代过去了,要共同把蛋糕做大。” 某钛材企业高管表示,他正联合同行共建材料数据库、共享测试资源,推动行业标准升级。
商业模式创新更在开辟新空间。赵建团队与顺丰合作,不仅供应无人机材料,还参与物流航线优化设计,分享运营收益。“收入不再局限于材料销售,还包括技术服务与分成。” 他解释道。海外布局也在提速:五矿集团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投资 20.41 亿美元建设镍钴项目,为低空飞行器动力电池提供原料;邹申博所在企业印尼扩建项目直指全球市场,“要做全球低空经济的材料供应商”。
10 月 15 日傍晚,涿州某铝业基地测试场,一架搭载新型 7 系铝合金机身的无人机进行最后试飞。现场工程师感慨:“材料决定了飞行器的天花板,每个部件都减重到极致,低空经济才能真正起飞。” 脚下,刚下线的航空铝锭正在装车,24 小时内便将送达制造工厂,成为中国经济新引擎的一部分。
这场材料战争才刚刚开始,而胜利者,终将赢得未来的发展权。 来源矿业交易网
在线客服1 在线客服2
在线客服 在线客服
电话:+86-0315-2738258 13303155855 传真:+86-0315-2738258 E-mail:tswmq@126.com 地址: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创业服务中心

  版权所有矿业交易网  矿权 矿权转让 矿权交易 未经同意请勿转载 冀ICP备05020396号

0315-2738258 13303155855 工作日:8:00-23:00
周 六:8:00-23:0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